柏林 —
11月7日星期四,在柏林市议会大厦和柏林墙遗址旁,象征1989年天安门抗议的“民主女神”雕像再度矗立,拉开了柏林墙倒塌35周年纪念活动的序幕。这一雕像不仅纪念了中国的民主运动,也成为全球民主抗争的象征。
此次展览汇集了中国8·9六四事件的文物和记录,并邀请到六四学运领袖周锋锁、吾尔开希和德国人权组织和政界的代表齐聚柏林,重温中德两国在1989年民主抗争中的深刻联结。
活动由柏林市议会、阿克塞尔·施普林格自由基金会(Axel Springer Freedom Foundation)、中国人权组织等多方联合主办,旨在唤醒全球对于专制统治的警觉。在东德和西德合并的历史背景下,柏林市议会大厦象征着民主的力量。柏林墙倒塌前的1989年东德人曾公开谴责中国的天安门镇压,抗议声援活动在东柏林如火如荼。
东德抗议对中国民主运动的声援
东德民主运动和中国天安门抗议在1989年相继发生,二者在压迫下的抗争引起了广泛共鸣。柏林市议会议长科妮莉亚·塞伯德(Cornelia Seibeld)回顾了东德在天安门事件后的支持行动,称东德普通市民对中国抗议者的声援是历史上少见的“跨国呼应”。塞伯德指出,在天安门事件的镇压之夜(1989年6月3日至4日),坦克和军队碾压了北京市中心的抗议人群。中国红十字会的数据显示,事件至少造成2000人死亡,7000人受伤,许多抗议者被捕并被判长期监禁。
她介绍道,1989年6月,东柏林的示威者两次发起游行,试图前往中国驻东德大使馆表达抗议,然而这两次行动都被东德的人民警察和国家安全部门拦截,参与者遭到逮捕和审讯,部分人甚至遭到殴打。与此同时,许多东柏林人通过信件和签名向中国政府表示抗议,另一些抗议活动在撒玛利亚教堂和救世主教堂等较为隐蔽的地方举行,以鼓声和祈祷来声援中国学生。这些抗议记录在柏林的第三个展览区中展出,讲述了东德人对中国民主抗争的声援历史。
塞伯德提到,东德的国家领导人曾向公众宣称,北京方面的镇压是为了平息“反革命骚乱”,恢复国内秩序。东德政府选择了“稳定”,而东柏林的普通市民在表达对天安门事件抗议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呼吁东德走向民主。柏林的展览提醒了世人,当年东德和中国的抗争不仅是各自国家的历史,也是对全球民主运动的深刻诠释。
新一代流亡者的声音:“全球民主抗争的不同战场”
此次活动也吸引了来自中国的流亡者黄意诚(Yicheng Huang),这位参与“白纸革命”的年轻人正在德国申请政治庇护。黄意诚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让德国主流社会意识到,天安门运动不仅仅是中国的民主抗争,而是1989年全球民主运动的一部分。”他提到,这次纪念活动为德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契机,使他们重新审视东德与中国抗争的历史关联。
黄意诚指出,“这场民主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是相同的斗争,不同的战场。在东德,人民获得了胜利;而在中国,这场抗争却被暴力镇压了。”他认为,东德和中国在1989年的抗争代表了普通民众与专制政权之间的较量,而这场斗争在全球范围内始终没有停止。他表示,东德的抗争者在面对当局的高压时选择了和平的方式,并以实际行动表达了“拒绝成为下一个中国”的诉求。
民主女神的象征:跨越国界的自由呼声
在开幕式上,六四学运领袖周锋锁发表讲话,讲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民主女神”雕像。这尊雕像由1989年的艺术学生建造,高达10米,象征着对民主的渴望,直接矗立在毛泽东的画像前。然而,这座雕像在6月4日清晨被军队摧毁,成为天安门镇压的象征之一。周锋锁表示,虽然雕像被毁,但“民主女神”仍象征着普世的自由精神。
周锋锁还回忆了柏林墙倒塌的那一刻。当时他和其他天安门抗议者被关押在北京的高戒备监狱中,无法立即得知外界的情况。当最终确认柏林墙倒塌的消息后,监狱中的学生们不顾警察威胁,齐声欢呼。这一事件让他深感欣慰,因为它象征着专制的衰退和民主的胜利。
周锋锁进一步讲述了他在2023年9月访问柏林的经历。当他在柏林萨奇博物馆看到抗议者手举“民主”横幅时,深感动容。他表示,这一场景让他想起了1989年天安门广场上的抗争。他认为,这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共同追求”表明了民主运动的普世价值。他称,这种自由追求的精神没有边界,也没有时限,无论是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还是今天的白纸革命,抗争的核心是相通的。
阿克塞尔·施普林格自由基金会执行总监安捷·席普曼(Antje Schippmann)在活动中指出,当年的天安门镇压并没有让东德的抗议者屈服,反而激起了他们的愤怒。她提到,在柏林的展览区,参观者可以通过影像和档案资料进一步了解天安门事件的真相,包括被血染的衬衫和当时的媒体报道。席普曼强调,“民主女神”雕像双手高举火炬,象征着捍卫自由的重任,而柏林墙倒塌的纪念活动则进一步提醒人们,全球范围内的民主抗争依然在持续。
文章来源:美国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