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9 2 月

中国

中国审议《国防教育法》:突出服役意识、强化军训
中国

中国审议《国防教育法》:突出服役意识、强化军训

2013年10月25日,浙江省东阳市一公园,身穿军装的幼儿园孩子们拿着玩具枪。 近日,中国《国防教育法》修订草案提交人大审议。该草案强调学校内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强化有关学生军训和服兵役意识。有分析认为,当局提升国防教育意在拓展兵源,或为大规模作战做准备。 2001年颁布施行的中国《国防教育法》曾在2018年做过修订,时隔7年后,该法进行二次修订。修订草案在9月1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二次审议。其内容明确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按照学生军事训练大纲,加强军事技能训练,提高军事训练水平;驻地军事机关应当协助学校组织学生军事训练。 新华社报道,中国《国防教育法》二次审议稿拟修改内容包括,增加学校国防教育应当与兵役宣传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依法服兵役意识,营造服兵役光荣的良好氛围等规定要求;对军训提出加强军事技能训练、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增强组织纪律性等要求;与《预备役人员法》相衔接,明确对预备役人员进行国防教育有关要求;增加有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 学者:保家卫国意识向下扎根以拓展兵源 台湾的国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员龚祥生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表示,中国《国防教育法》修订草案今年四月先进行初审,主要是将国防教育向下延伸、向下扎根。 龚祥生说:“要学生能更早建立国防知识、敌我意识,让学生有基本的操练。主要想向下延伸,过程中可以普及最基本的军事知识;对未来要进一步备战,针对《动员法》实施之后有更多的可用之兵。” 2015年4月4日,新疆叶城,身穿红军装的小学生在清明节前参观烈士陵园。(路透社) 龚祥生提到,以色列为因应周边安全,采取全民皆兵、男女皆兵及从小训练的作战意识,以防范敌人进犯。反观中国,征兵、募兵并行,但大部分成年男子并没有人人都去服兵役...
美中月球争霸:谁将主导太空规则?
中国

美中月球争霸:谁将主导太空规则?

图为月球与一面中国国旗。中国近日公布了一项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计划,表明美中两国正在进行的太空竞争。 近日,中国负责太空探勘的一位高级官员公布了有关在月球建立长期基地的计划。美中两国探索太空之际,这场竞赛背后的利益和发展前景备受瞩目。 美中竞争激烈 中国宣布未来十年太空计划 综合国际媒体报道,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近日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披露了一项有关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计划并欢迎各国参与合作。吴艳华表示,中国计划在2035年前完成科研站的基本建设,以月球南极为中心,实现100公里范围内的科研作业能力,并发展无人探月和载人登月技术。同时,中国还计划在2050年前在月球轨道建立一个太空站,通过与月球南极科研站的整合,覆盖月球赤道和月球背面的探测,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大型综合科研网络。 这项计划的公布,也揭示了美中间的太空竞争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两国的首要太空任务是争夺在月球最具战略意义的位置——月球南极,并在该处抢先建立永久基地。 美国华盛顿智库兰德公司(Rand)研究航天与国防项目的高级工程师扬·奥斯伯格(Jan Osburg)接受本台采访时,就此解释了月球南极的重要性。奥斯伯格指出,月球南极可能存在太空中最有价值的原料——水:“我们发现在月球南极附近的深坑内存在冰沉积,以现有的技术,我们可以开采这些沉积并再制。” 奥斯伯格说:“液...
季风书园举办首次人文讲坛 吴国光提出\”海华民族\”新概念
中国

季风书园举办首次人文讲坛 吴国光提出\”海华民族\”新概念

9月12日,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季风书园举办首次人文讲坛活动。 9月12日,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季风书园举办了首次人文讲坛活动。政治学者吴国光在演讲中提出,希望构建一个不同于\"中华民族\"的\"海华民族\"。那么,这一新概念到底有怎样的内涵呢? 风继续吹: 专访\"季风书园\"于淼 周四晚间,从上海迁至华盛顿重新开业仅两周的季风书园内,楼上楼下座无虚席。季风人文论坛的首次活动正在举行,主讲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国光, 题目是《公共生活与族群自由—从“亚流亡”到海外华人的文化重建》。 海外华人的公共生活与\"亚流亡\" 在美国生活了三十五年的吴国光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公共问题就是,当我们来到海外的时候,我们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那块土地上延伸出来的一部分,还是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共同体?当然,这对我们华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的精神自由、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的后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吴国光在演讲中提到“亚流亡”的概念,也就是那些并非因为政治原因来到海外的华人虽然不是“流亡者”,但哪怕身在自由国家,却依然不愿自由谈论中国的公共事务。同时,他们所听、所看的中文精神产品依然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他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不自由、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它的很多精神产品都带有这个政权的烙印。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意识形态非常强的政党,它对中国的大众进行洗脑已经不止七十多年了。” 吴国光还从政治学角度介绍了公共生活的概念,以及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其中,他强调,公共生活具有很强的精神、文化因素并具有可分享性,同时具有归属感,也就是华人作为一个群体所共通的东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季风论坛开讲了!】华府 #季风书园 9月12日首次举办人文论坛...
中国大量高校\”本研倒挂\”  反映何种社会现象?
中国

中国大量高校\”本研倒挂\”  反映何种社会现象?

2021年6月13日,近一万一千名毕业生在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参加毕业典礼。 日前,中国大量高校的研究生数量已经超过在读本科生,出现了被称为\"本研倒挂\"的现象,其中既包括了大量的985/211高校,也有非985/211高校。那么,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多所高校延长专硕学制 原因为何? 近年来中国研究生数字持续扩大 研究生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现居美国的邱家军,曾于2010—2016年间在上海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任教,担任过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他表示,根据他的观察:“最早大概是在2012年算是一个比较大的分水岭。2012年之前,高校研究生或者硕士研究生扩招比例没那么大,但是到了2012年以后,这个数字迅速地在扩大,尤其在最近几年。” 近年来,随着中国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国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在2023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招生人数约为七年前的一倍。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中国普通本科招生478.16万人、研究生招生130.17万人,总体而言本科生数量仍高于研究生。但在不少985/211高校,“本研倒挂”的现象非常突出。据知乎用户周瑞、微信公众号“星球数据派”根据公开数据所作的整理,在中国排名前列的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今年研究生新生人数都超过了本科生新生,其比例分别是2.37、3.19、1.54和2.84,而在今年新生人数方面出现“本研倒挂”现象的985/211高校数量更是超过了40所。 知乎用户周瑞、微信公众号\"星球数据派\"所整理的今年部分985/211高校新生研本比。(来自公众号\"星球数据派\") 邱家军告诉记者,在他于同济大学任教时,那里的本科生就业率就已经十分堪忧。当时,尽管...
英国新政府据报将停止资助孔子学院
中国

英国新政府据报将停止资助孔子学院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右)访问英国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 英国孔子学院的存留问题,过去几年成为历任英国首相的烫手山芋。近日有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新政府将停止对境内孔子学院的资助,不过孔子学院能否继续在英国营运,却仍然是一个疑问。而另一方面,中国驻英国大使最近频繁访问多家英国高校,讨论和中国高校的合作,更寄语剑桥大学中国留学生“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英国政府修法针对孔子学院 捍卫言论和学术自由 孔子学院藏安全隐忧 英国大学期待与台湾合作 英国境内目前共有三十家孔子学院,一直被质疑以提供文化活动和语言课程为名渗透英国校园,压制校内对北京的批评声音。英国国会情报及安全委员会(ISC)甚至把孔子学院形容为“特洛伊木马”,被中国政府利用,阻止英国大学参与“不利于中共”的讨论,比如教授有关西藏和台湾的内容。 近年上任的多位英国首相都在孔子学院问题上面临朝野压力。上任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曾在竞选期间承诺会关闭英国境内所有孔子学院,却在上任后违背承诺,只表示会撤销对孔子学院的政府资助,声称禁绝孔子学院的做法“并不相称”。 英国媒体《每日电讯报》近日引述工党新政府的教育部,表示停止资助孔子学院的行动已经完成,意味着孔子学院不再获得英国政府的资助。英国政府发言人未有确认消息,只表示孔子学院和所有在英国营运的国际组织一样,要在英国法律范围内透明运作,并遵守英国开放和尊重言论自由的价值观。 英国政府资助被叫停后  孔子学院能否继续营运? 英国人权组织“香港监察”(Hong Kong Watch)研究及政策顾问梅根(Megan Khoo)书面回复本台查询时表示,孔子学院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一直让人担忧。她认为英国政府停止对孔子学院的资助是正确的一步,不过孔子学院能否继续在英国运作,却仍然是个疑问...
美众院调查报告:中国利用美联邦资金与大学获取先进军事技术
中国

美众院调查报告:中国利用美联邦资金与大学获取先进军事技术

众议院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主席弗吉尼亚·福克斯(右)在23日晚举行的一场座谈中表示:“毫不奇怪,中国正在尽一切可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且它会用尽一切可能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 美国众议院周一(9月23日)发布一份调查报告,发现过去十年,联邦政府数亿美元的研究资金被利用来资助中国,研发可用于军事领域的关键技术。议员们呼吁立即采取行动,包括通过《威慑法案》,强化透明与问责。 美国众议院的美国与中共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以及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周一(9月23日)公布一份多数党幕僚报告,指出中共利用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以及美国和中国国防相关大学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来实现军事应用技术及关键技术的突破。 近9000项联合研究成果由美政府资助 大多用于军事领域 对此,众议院教育和劳动力委员会主席弗吉尼亚·福克斯(Virginia Foxx)在当晚举行的一场相关座谈中表示:“毫不奇怪,中国正在尽一切可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且它会用尽一切可能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所以如果它有机会利用美国纳税人的钱,它肯定会这么做。正如穆勒纳尔议员所说,我们纳税人的钱应该用来在我们的国家推进我们的制度,而不是帮助共产中国推进他们的制度。” 众议院美国与中共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在声明中说:“我们的联合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中国共产党正在通过美国纳税人资助的研究,并通过在中国的美中联合研究机构来推动其军事进步。” 这份历时一年完成的报告指出,有近9,000份由美国国防部或情报界资助发表的联合研究出版物,涉及美国有关人员与中国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战略性的技术研究,其中大部分用于军事应用。许多中方研究人员隶属于中国的国防研究和工业基地。一旦发生冲突,中国军方可能会用这些...
“秦始皇大战习近平” 《皇帝除三害》在美首映
中国

“秦始皇大战习近平” 《皇帝除三害》在美首映

本次活动的现场情形。 近日,一部名为《皇帝除三害》的电影在美国加州洛杉矶首映。其中,\"秦始皇大战习近平\"的剧情受到舆论关注。 “秦始皇大战习近平” “大家好,我是秦始皇。寡人其实从来没有死,你听说过不老不死之术吗?……”这是电影《皇帝除三害》开头的一段台词。饰演该片主角“秦始皇”的王中伟身着皇帝服饰,以中共七大会场为背景,一本正经地对着电影镜头说出这段话,拉开了电影的序幕。 这部由南加州大学毕业生王涵担任导演,中国民主党洛杉矶执行长王中伟担任主演并负责财务、道具的中文电影《皇帝除三害》,于9月28日上午在南加州大洛杉矶台湾会馆举行了首映仪式。 中文电影《皇帝除三害》,于9月28日上午在南加州大洛杉矶台湾会馆举行了首映仪式。(王中伟提供) 王涵告诉本台记者,这次电影首映式的效果很不错,参加活动的人们年龄层分布也很平均:“把整个大厅差不多都坐满了。我觉得,从线下放映来说,是达到我预期的效果了。来的人还不少,大家都挺感兴趣的。” 参加本次首映活动的人士中,包括了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以及中国民主党全委会主任委员耿冠军、中国民主党联合总部副主席界立建、权利运动义工王维等近百人。 《皇帝除三害》这部电影于今年4月11日进行了第一场拍摄,在6月11日完成拍摄、9月初完成后期制作。该片的创意来自今年走红的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周处除三害》的剧情中,主角来到现代...
中国重启\”熊猫外交\” 目标:华盛顿
中国

中国重启\”熊猫外交\” 目标:华盛顿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人员14日在都江堰熊猫基地准备宝力的运输事宜。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主政以来,中国的对外交往模式出现了\"战狼\"与\"熊猫\"等不同的姿态。而最新一对名叫\"宝力\"和\"青宝\"的中国大熊猫目前已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将在此开始为期十年的旅居生活。。 中国最新的“熊猫外交”举动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当地时间周一晚间,两只大熊猫从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省都江堰的大熊猫研究基地启程,踏上了飞往华盛顿的旅程。它们乘坐的专机还被命名为“熊猫快车”,并于周二早晨起飞。 舆论关注这对大熊猫的原因,不仅因为它们是二十四年来中国首次派往华盛顿的熊猫,还因为上一对熊猫“美香”、“添添”及其幼崽“小奇迹”于去年十一月返回中国后,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的熊猫展馆就已空置了近一年。如今,随着“宝力”和“青宝”的到来,这个耗费百万美元翻新的展馆将再次迎来大批游客。 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园长布兰迪·史密斯(Brandie Smith)在一场于四川举行的欢送仪式上表示:“这两只深受喜爱的熊猫不仅是华盛顿的标志性动物,更是世界各地人们心中的宠儿。我们期待着欢迎‘宝力’和‘青宝’的到来,并开启新的熊猫保护合作篇章。”她还回顾了中美之间自1972年起,在熊猫保护方面进行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历史,并赞誉熊猫是两国人民友谊的象征。 外界注意到,“熊猫外交”自1972年起,就成为了美中两国文化和政治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一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冷战时期访问中国,开启了美中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而访问结束几周后,中国就将一对熊猫“玲玲”和“兴兴”送达位于华盛顿的动物园。两只熊猫一经亮相,就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自那以后,熊猫成为华盛顿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的明星,也成为美...
习近平重申科技自立目标 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中国

习近平重申科技自立目标 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内外困境

习近平还特别提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在中美地缘政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强调科技创新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要性,推动自立自强的科技路径。然而,专家警告称,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模式和出口导向的科技发展策略可能将加剧其长期面临的困境。 在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之际,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近日重申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据中共党媒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本周在安徽考察期间表示,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他在视察安徽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时,特别关注了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高新技术领域。他强调,科技创新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要加速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而不是依赖外部力量。 习近平还特别提到,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他指出,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型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国在科技竞争、尤其是未来产业领域展现出强烈的领先意图。针对未来产业的布局,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主席罗伯特·阿特金森(Robert D. Atkinson)书面回复本台时分析说,中国的发展战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不仅仅着眼于提高生产力和人均GDP,而是以获取技术优势、超越西方科技领军者为目标。因此,中国选择“抢先投资未来产业”,是因为谁在这些领域中领先,谁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科技创新)不是一种经济增长策略,而是一种国家实力战略。中国在科技创新上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本可以用在更广泛的领域来提高生产力,比如农业、金融...
\”文坛永远的母亲\”聂华苓逝世  享年99岁
中国

\”文坛永远的母亲\”聂华苓逝世 享年99岁

资料照:聂华苓 本周一,被誉为\"文坛永远的母亲\"、对二十世纪华人文学作出巨大贡献的聂华苓以99岁高龄辞世。综合媒体10月21日报道,她的次女王晓蓝发布消息,称母亲\"走得很安祥,没有太多痛苦\"。 台文艺界举办盛大茶会向小说家聂华苓致敬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聂华苓1925年出生于湖北,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随国民党迁台后,受雷震赏识,担任《自由中国》半月刊文艺栏主编,直至该刊因“雷震案”停刊,其后,她曾任教于台湾大学及东海大学,教授小说创作。 1964年,聂华苓前往美国,与美国诗人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并成为夫妻。聂华苓与保罗‧安格尔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透过该计划,两人在四十多年里接待了超过一千名作家,包括白先勇、林怀民、郑愁予,莫言、王安忆、残雪,瘂弦、王祯和、陈映真,还包括日本的芥川奖得主柴崎友香,被众多作家誉为“文坛永远的母亲”。聂华苓家的客厅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华文文学沙龙”。1977年,因为这项计划,聂华苓夫妻获得了超过三百名作家联名推荐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聂华苓的创作涵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翻译和文学评论,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为小说《桑青与桃红》。中央社的报道指出,聂华苓于2004年撰写自传《三生三世》,回顾了她从中国流亡到台湾,最终定居美国的漂泊人生。在书中,她形容自己的生命历程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