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部即将在周六(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旗下的《金融时报》引述专家意见表示,特别国债增发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规模是否能符合市场预期,仍是未知数。周五中国三大指数低开,上证A股收盘下跌,勉强守住3200点。
- 央妈组合拳效应递减 财长还有锦囊妙计?
中国国家发改委周三记者会利多刺激政策落空,拖累中国与香港股市遭重挫。中国财政部接力,12日将由财政部长蓝佛安介绍“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中国《金融时报》引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财政部已设立特别国债收支科目,表明通过特别国债增发的可能性较大。此外,预计年底前,部分专项债额度将提前下达,使用范围可能扩大。”他认为土地储备和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或将是政策发力的重点方向。
在台北的文化大学国发所兼任教授陈松兴对本台表示,中国人行9月24日第一波释放的是货币政策与挹注流动性,这本来就无法达到目的,一定要搭配财政手段。周二发改委的发布会等于没讲,浪费大家时间。股市大跌后,中国财政部被迫要在周六出来说明。
“我认为金额本身是个大问题,目前中国的财政并不如外界看到的这么有实力。姑且不谈地方财政,如果要救应该要先从目前房地产救起,房地产是老百姓资产所在。消费者信心何时能恢复,就知道见底了。观察信心恢复的重点,在于新的商品房出售是否回稳。”
央视10日报道,中国财政部于11日续发行2024年第六期超长期特别国债。此次发行国债为3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发行总额500亿元。截至10月10日为止,中国已发行752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中国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财政部政策出台前 股市反应冷淡
尽管中国官媒“明示”将有利多政策出台,但是市场反应冷淡,周五沪指午后一度跌破3200点,跌幅超过3%。
彭博引用高盛集团的交易报告显示,8日对冲基金卖出了创纪录数量的中国股票。对冲基金不仅平仓了多头仓位,还增加了空头仓位,卖出的多头仓位是空头的两倍。
市场预期画线 至少人民币两万亿元
云林科技大学财务金融系教授郑政秉在接受本台访问时表示,中国中央与地方,甚至民间财政日益恶化。中国人行好不容易在9月24日拿出人民币8000亿元救市,外界预期中国面对这么多问题,发改委至少要再端出2万亿元,甚至还得陆续端出超过10万亿元才够。但发改委的发布会令人期待落空,股市陷入惨况,如果此时人心散掉,比不推出刺激政策更糟。
“市场期待8号发改委利多政策落空,能否在12号由中国财政部补上。如果没有补人民币2万亿元,至少也要有1万亿元。”郑政秉继续说道,“中国有两大目的,首先,中国想要营造的是‘慢牛’,10月8号前的那种大幅度的暴涨,也不是中国要的,因为基本面也撑不住,所以中国没有要去维持住那么大的涨势。”
《华尔街日报》指出,市场普遍预计,财政刺激方案的规模约为人民币2万亿元,由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Robin Xing)领衔的一份报告中称,“这可能不足以让市场相信中国重振经济的努力正按计划推进。”报告指出,最理想的情况是,中国政府在未来两年推出人民币10万亿元以消费为重点的刺激计划,但实际上,每年最多需要投入人民币3万亿元。
中国刺激政策陷路线之争 增加投资VS.扩大消费
《中国新闻周刊》一篇分析报道指出,自从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呼吁在一到两年时间内,形成不低于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规模后,市场陷入两种刺激政策的路径之争。一种是增加投资,主要指加大投资力度维持甚至提高经济增速;另一观点支持扩大消费,主要效仿发达国家发放现金、消费券等方式刺激消费。
郑政秉指出,中国领导人习近平非常反对2008年总理温家宝撒4万亿救市,大水漫灌后患无穷,造成过度供给、生产过剩,中国花了好几年做供给面改革,所以温家宝的扩张性政策,在中国官场评价很低。习近平知道这是面子工程,但是,经济下行将危及中共统治的正当性。
“中国最近这半年多以来,在财政玩出最有特色的就是,发行20到50年不等的长期国债,年限内只要还利息不用还钱。长期国债与人行所发行的8000亿性质不同,前者主要是针对地方债务、房地产等,后者是完全对准股票市场。外界如果还认为有人民币2万亿元的规模,可能性不大。”
陈松兴分析,如果中国宣布发行人民币2万亿元特别国债,直接移转给地方政府解决燃眉之急,钱一下就不见了。因为做基础建设容易看得到GDP的增长,但是基建没有需要也没有收益性,所以等于是打水漂。“中国需要做结构性的调整,这是需要跨部会的。如果中国的领导人对整体的环境,包括内在经济的条件为何恶化、对外出口为何面临困境,不能认识清楚并且调整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目前推出的政策短期也许有效果,长期恐怕是徒劳无功”。
陈松兴提醒,外资机构有很多总体经济学家,尤其中国研究是显学,如果出台的政策不如预期,除非是做短线的交易,也许有空间。但如果是中长期的投资,外资机构基本上是不会买单的。
记者:黄春梅 责编:陈美华、梒青 网编:洪伟
本文来源:RFA